有人说我很像张爱玲。只我深夜诵读或动笔的习惯就像她,似乎她和月亮相对的时间要超过太阳,大概有此故她即常写月亮,或者也写太阳,我却记不清了,因为肯定少许多。月光的确是适于怀旧的,这唯有黄昏时的阳光可与之媲美,其余的时候阳光总显得太痛快,痛快得让人没有了思想的余地——事物总是有些不“痛快”才吸引人——假使《红楼梦》中没有“一喉两声”、“一手二牍”的存在,恐怕也难见百余年来的沸沸扬扬“红学”之繁盛。
张爱玲是研究“红学”的,其文集的遗补卷即“红学”专著。我寻访未得,只在周汝昌先生的文中见其名,却是《红楼梦魇》。“魇”即恶梦,这倒像她小说一样,起始便定下个苍凉的调子,看不到阳光,终在一片灰蒙蒙中不停地踟蹰。我却看得到阳光,譬如现在抬眼望去,外面金灿灿,很漂亮的就是它,尤其在春天带着生命萌动的气息,最是有魅力。其次雨后引出了泥土香的阳光,也是颇富灵气。无奈我很无文采,写不出好词句来,即使作兴要填一首出来也只是—
俏秋千紫箫吹彩云憨睡翦翦伴人飞……阵阵春社鼓儿催。
那中间空白的两句拟为赞美阳光之句,反复几遭很不像样,终是无词。这即是我之想写而无文——张爱玲文中“不见阳光”恐非此故。又据说她极少见人,所以去年过世后几日才被发现,还有轶闻讲:张的一位崇拜者与其毗邻而居,积数月竟未谋其面。我以为这大约与“不见阳光”有些联系——埋头于故纸堆中,避开红尘十丈。
古来闲者雅士不拘名利,但仅仅盛唐陆鸿渐——此君却与阳光为伴的。再读陶潜的田园诗,也不乏阳光明媚之词。张爱玲独至此,想来并不要做个隐士高人。她怀旧、避人、觅古、研红,友人以为这便是很似我所为,但我未有其名,想来一是才疏,二是见了“太多的阳光”。故而,我和张爱玲的相像不是晴雯之于黛玉,袭人之于宝钗。自然,晴雯、袭人也成不了黛玉、宝钗,我之成不了张爱玲实非此故。
扭一下头,我就可以看到撒满校园的阳光,而当年港大的张爱玲未必如此。其实只须扭一扭头,校园的阳光尽收眼底的——我很会欣赏。
我大概是有一点儿像张爱玲吧!
点评:读此文读出了作者读书写文的功底,感觉落到笔端的文字有风格并韵味十足,“我很无文采”说法显然是自谦之词了。只是起句和结尾用“我”与张爱玲作比,似乎有些矫情,全文并非一定以此贯通才成立。